2017-06-04
【北大骄子、军中隼鹰】王馨安:甘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作者:国防工作办公室
他是北大的学生,也是共和国后备军官,他曾是一名空军战士,如今又再着军装。
八年前的冬天,正在国际关系学院读大三的王馨安应征入伍,成为在校入伍大学生士兵的一员,这是他向军旅梦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之后那段很长故事的起点。
王馨安
三月新兵连
大三上半年,修完了学院主干课的王馨安毅然去武装部报名参军。他说,从军是儿时以来的梦想,“和所有男孩子一样,天生对军事着迷:喜欢看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买各种军事杂志,拼装各种飞机、舰船、坦克模型,关注各大网站论坛的军事板块……”在北京城长大的他对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回归、建国50周年阅兵等共和国大事件记忆深刻,站姿挺拔、眼神坚定、身体强健、顶天立地,勾勒出了他内心的军人形象。后来他说,当自己成为真正的军人之后,“符号意义逐渐消减,军装赋予的七尺之身许国、执干戈卫社稷的荣耀与使命感已经内化到自己生命中”。
他说,大学生入伍是人才强国、人才兴军战略的基础工程,北大第一个应征入伍的大学生士兵高明也是在大三上半年入伍的,在大一的军事理论课上就被高明的精神鼓舞和感动,自己踏上了和前辈一样的路。王馨安刚报名的时候,周围的很多同学都难以置信。“那会儿没有现在这么好的优待政策,而且只能冬季报名,上了一半学就跑去当兵在当时挺少见的。”而那时候离开家人,走出校园,面对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部队生活,遇到的困难将是前所未有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承担。“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军人职业的特殊性,瞬间的偏差就会让我失去以前拥有的一切”,可他还是坚定地选择了从军,因为他很喜欢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中的一句话:军人之职志,在防御外侮,在保卫国家。
2009年10月报名,经过了体检政审等环节,王馨安在12月10日,和北京其他高校义务兵坐火车奔赴军队。在坐了24个小时的火车之后,他们于次日中午一点多到达位于江苏如皋的空军营区。他还记得,到部队的第一天充满了新鲜感,但是连队的第一顿饭就让他感觉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因为错过了饭点,吃的都是凉饭,吃完饭还要收拾食堂卫生,打扫后厨、刷盘刷碗。”从这开始,他就意识到,到了军营什么事都得自己干。吃过晚饭之后,连队组织洗澡。“将近百十号人一起去洗澡,本来以为会来一辆大巴车,结果来了一辆军用卡车,于是我们翻上了卡车被拉到机关大院的澡堂。”12月的江南阴雨连绵,昏暗的灯光顺着军用卡车的透气窗洒进来,冰冷的雨水透过气窗打在脸上格外刺骨,丝丝凄冷逐渐蔓延。他说,那一瞬间真的有点后悔,不过自己选择的路,再怎么苦也得坚持下去。
新兵连的训练以基础科目为主,包括队列、体能、战术基础、战地防护等。白天进行训练,晚饭后则是政治教育和条例法规学习。北大学生这一光环没有让他自傲止步,他努力做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与他身边的战友一样,没有任何特权,有的是同生共死的誓言。
闲下来的时候,王馨安会给家人和同学写信。“寄的信多了,差不多每周都会收到回信。写信已经形成了习惯,坐下来把一周的事情整理反思,然后用文字表述出来。”此后两年间,他寄了很多信,也收到了一大堆回信,这些信现在还在他宿舍里收着,那是他曾经的生活和记忆的见证。
忆戎装岁月
新兵训练结束前,王馨安主动要求分配到基层连队。分兵命令宣读时,他如愿以偿,被分配到了最艰苦的连队——警卫连。
他第一次站岗执勤正值元宵节凌晨两点到四点的夜哨。“风雪交加的夜里从温暖的被窝爬出来,身上背着冰冷的枪在飞机场巡查,萌生了我为祖国站岗放哨的豪情,激动又紧张地在冰天雪地里面熬过这两个小时。”他说自己就像守夜人的角色,“你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命把它挡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此后八九个月,站岗就成了王馨安的日常,每天至少一班岗,频繁的时候两到三班岗,当然白天正常的训练不能耽误,“比如训练的时候轮到你站岗了,就要去站岗,回来之后,还得继续跟着训练”,这种环境磨练出他的钢铁般的意志力。
王馨安在训练中
后来因为表现优秀,王馨安被调到机关大院站军姿岗。“班里只有十个人左右,每天至少两班岗,多的时候三班岗。”站岗的时候需要穿着防弹衣、背着枪、带着子弹,忍受着南方夏天的蚊子,一动不能动,同时还要负责机关大院的车辆登记放行,一刻也不能懈怠;下岗之后就要接着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体能、格斗和战术训练,跑五公里,练习刺杀、前扑、侧卧等动作。他喜欢在跑步的时候声嘶力竭地喊口号,手背上现在还留着训练时留下的疤痕。
对王馨安来说,那段时间“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是他整个当兵的时期最为困难的时间,但他慢慢调整着逐渐适应了节奏。而那些站哨的日子,也让他渐渐明白繁华背后的孤独与坚守。
2011年美军航母进入黄海演习,东海当面的部队提高战备等级,王馨安感受到了大战前窒息的氛围。这一事件也让他深刻理解了为何战士明知流血却毫不退缩,战士们时刻与勇敢同行,直面危险,因为他们要守护和平。2011年夏天,即将退伍的王馨安被抽调任驻地学校初二学生的军训教官,他说,孩子们看他的眼神就像自己曾经看解放军一样,满是敬仰和钦佩。在被孩子们称作解放军叔叔、成为孩子们眼中的保护神的那一刻,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他说,在那一刻,便会觉得自己是真正长大了,明白了军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守护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不用在睡梦中被轰炸声惊醒,不用感触到真实的枪声。很多年后,他说自己一定会自豪地对孩子说,你的爸爸,曾是一名军人,他用青春保卫过我们的祖国。
从新兵连到警卫连,再到机关,快要离开的日子,王馨安说自己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军装穿得更加笔挺,跑步也跑得更加用力,他做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翻译上级配发的进口发电机的维护手册。
“舍不得离开奋斗过两年的地方,更舍不得离开一起吃苦的战友。”战友的感情和意义是极为特殊的,在部队,他说自己永远都不会觉得孤独,一起吃饭训练,一起摸爬滚打,不管你经历了多少挑战和挫折,你的战友们始终与你在一起,从五湖四海到咫尺军营,从陌生到了解,时光荏苒,记录的是难舍的兄弟情谊。
和王馨安同一年从北大报名参军的一共有四个人,他们此前互不认识,也分配在不同的部队,但退伍回来之后,四个人形成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强的小集体,“我们同年兵之间的感情是很好的”,有了什么事都会互相帮忙。在退伍大学生周璇的眼中,王馨安是个“有情怀,对军队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既有能力也能吃苦,生活上很照顾战友和同学”的好战友。
“20岁,没有权力的诱惑,不为升官发财,也没有他人的说教和逼迫,只为自己内心的理想,我选择当兵入伍。”身为共和国的军人,两年时间他守护着万家灯火,却没有回过家,和平时期的军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守护者,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他们负重前行。
再着绿军装
他曾经以为,两年军旅生涯足够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可当过兵之后才发现,军装是有魔力的,身上的军装脱下来了,心里的军装永远脱不下来。他走路的脚步依然铿锵,那是军营满是血性激情、战友情深,还有家国情怀的日子在身体里的沉潜。
回到燕园,王馨安做回了学生的身份,上课、学习、考试。他在入伍期间读的《文明的冲突》等书籍也让他对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一大二的时候对专业的认知是懵懵懂懂的,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悟到了学习的路径和方法”。他的毕业论文获得学院院外匿名评审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读完本科之后,继续读研、考博,王馨安现在是国际关系学院中外政治制度方向博一的学生,参与了众多的学术课题研究,也担任了国际关系学院本科基础课程的助教。
此外,带着对部队的热情和信仰,他多年如一日地将满腔热血投入到了征兵事务的宣传和推广上,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信念。他参与起草了《北京大学学生应征人伍服义务兵役及退役安置实施办法》初稿和《北京大学学生应征人伍服义务兵役及退役安置实施办法》初稿。而每个征兵宣传季,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他见证了从2011年之后入伍的一批批北大学子,送往迎来,践行着一个老兵的使命和无声的承诺。2012年入伍的赵雪蓉第一次见王馨安是她当兵走之前;退伍回来,也是王馨安去迎接的。“师兄每年都会参加接兵送兵仪式,我记得有一次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两年前送谁走,今天又接他回来,然后我们一群人在下面排队留言,我也是!我也是!” 而从2013年到现在,王馨安一直担任军事理论课助教,用行动传承国防精神,让更多的同学爱上军事,献身国防。
2012年1月,刚回到燕园的王馨安看到在校国防生训练,“那时候的国防生训练还不够规范,我希望他们将来能够成为合格的军人,所以就主动带着他们训练”。他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只给每届的大一国防生作指导,“让他们刚进校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作风”。现在已经在军校就读的2011级国防生刘源是王馨安带训练的第一批国防生,“师兄带训练时十分认真负责,高标准、严要求,我们在军容风纪和姿势标准上也有了明显提高”。每届大一的国防生暑假都要到防化学院进行集训,王馨安第一次带暑期集训带的是2013级国防生,在他严明军纪、奖罚分明的带领下,2013级国防生在集训里拿到了众多荣誉。
重回燕园
2015年,学校正式聘任退伍大学生士兵担任国防生辅导员。加上王馨安,一共四位退伍大学生分任不同年级的辅导员,国防生队伍建设不断正规化。后来,对部队有着执念的王馨安在学校和选培办领导的支持下成功转成国防生,重新穿上了军装。“我一直希望退伍大学生士兵能够在国防生的培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既是师兄师姐又是班长,这种双重身份让他们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在部队经历过严格的训练,有着过硬的素质和作风。”
担任国防生辅导员
他说自己大概是园子里最老的国防生,在校国防生基本都认识王馨安,见了面会亲切地喊他“大师兄”。 王馨安现在是2015级国防生的辅导员,在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国防生敬森眼中,大师兄的军人气质浓,表率作用也很强,训练的时候会和他们一起训练。同年级的外院国防生曲翔前说:“大师兄训练的时候要求很严,但休息时间会和我们打成一片,平时也会带着糖怕我们训练的时候低血糖。”在2013级国防生卢煜腾眼中,“师兄对国防事业的忠诚和情怀和他一腔报国热情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用他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怎样爱上这个集体”。在言传身教带兵之外,他还积极调研北大国防生的现状,聚焦问题,谋划未来,并向校方呈交调研报告,提出相关建议,推动北大国防生培养体制机制变革。
身为辅导员的王馨安和他所带的2015级国防生住在36楼的一楼,他的室友拉海荣和马孰若同样是退伍回来的国防生辅导员。在喜欢读军事书籍的拉海荣眼中,大师兄“对军人、军队这个集体有信仰和归属感,对国防生这个集体有担当,能够带领大家一起进步”。马孰若说,他们宿舍的军事氛围特别浓,三个人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军事问题。“在这个园子里穿上军装是份荣耀,更是肩上的责任,教新兵是责任,帮助战友是责任,保家卫国更是责任。”王馨安希望将来可以有更多的退伍大学生愿意加入到国防生辅导员的阵营。
“王馨安讲政治、顾大局、讲风格。担任国防生辅导员期间,将部队作风带入国防生当中,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做得很细致,牺牲了自己的很多时间来做国防生工作。”国防生选培办主任陆学东大校这样说道。
直到现在,王馨安还保持着很多在部队的习惯,早起早睡、注重内务、雷厉风行、为战友仗义执言。他和大部分的北大学生一样,执着于理想,热忱于未来,但是,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军旅气增添了不一样的生命色彩。(文/经济学院 张守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