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教授茶座第93期】燕继荣谈“坚守独立之人格,创新现实之智慧”

 

3月26日下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举办第93期教授茶座。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就“我所理解的北大精神”这一主题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茶座现场

 

燕继荣教授提到,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时至今日,北大精神始终延绵持续、不断拓展。他表示,鲁迅先生曾说的“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正是代表了北大精神中的坚守与创新。但北大应坚守什么,创新什么?百余年来,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推动了北大精神不断丰富发展。

 

燕继荣教授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纵观历史,北京大学的建立与发展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与中国国家现代化的历程相伴随。燕继荣教授认为,要讨论北大精神,应从北大的历史演进开始。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到为国家救亡图存的“北大红楼”,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北大的变迁也是中国求独立、民族求解放的缩影。从严复校长“兼收并蓄,广纳众流”的办学方针,到蔡元培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教育理念,再到蒋梦麟校长“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的教育主张、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的办学目标,北大精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燕继荣讲述

 

燕继荣教授详细讲述了北京大学与马克思主义、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和指导思想的革命政党,而北大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线,陈独秀、李大钊成就“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燎原之火始于斯地,百年前怀抱共产主义理想的北大师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运行轨迹。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步入发展新纪元。党和政府殷切关怀北大,北大为国家建设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后,北京大学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行,早已将使命与精神融入骨血。如今,北京大学继续承担新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努力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标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同学们认真听讲

 
 

 

 

燕继荣教授强调,北大成立至今的历史,既是几代中国学子精勤学业、求知进取的成才史,也是中国现代大学制度风雨兼程、漫漫求索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北大人为人类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奋斗史。他认为,蔡元培提倡的“精神自由,兼容并包”是最早对北大精神的概括,它构成了北大的生命线,贯穿北大的发展史。然而北大精神是流动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既有经过百余年的积淀、深化而凝固下来的永恒的精神要素,被一代北大人和社会公众感知和纪念;同时也包含当代北大人共同拥有和参与创造的时代特质。因此,对北大精神的坚守与创新,是每一个北大人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燕继荣教授将新时代的北大精神概括为“天下为公,报国为怀”,并对同学们提出了在家国情怀基础上融入理性科学、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的要求。北大应守正,守的是“天下为公、报国为怀”;北大应创新,创的是“与时俱进、勇担使命”。

 

有同学向燕继荣教授请教北大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何种联系。燕继荣教授认为,任何国家或国民的文化与精神,必然都是在某种底色的基础之上,在不同层面进行拓展得来的。北大精神不是封闭的,而是一种开放的精神,代表着自由思考、独立判断、敢于质疑,这是所有中国大学和中国知识分子都应坚守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一种更为宏大的文化底色。

学生提问

 

 

有同学提问,面对有限的资源、激烈的竞争,北大学子应如何做好理想主义与现实压力之间的平衡。燕继荣教授表示,理想主义和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没有哪个时代是纯粹理想主义或纯粹现实主义的。每个人都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面性。人既不因拥有理想主义的一面而高尚,也不因具备现实主义的一面而市侩。人格的力量正在于通过积累知识、拓宽眼界来不断升华自我,超越现实困境,达成理想目标。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有同学疑惑应如何实践北大精神,如何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燕继荣教授认为,理想的人格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理想主义,而是心怀理想,脚踏实地。要做一个正直、诚实、开放的人,要有善良的心、包容的精神和不屈不饶的奋斗意志,才能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发展方向下培养健全的人格。

 

有同学问到国家现代化是否必须以思想文化的现代性为前提,大学精神对现代性和现代化有何作用。燕继荣教授表示,关于国家现代化与思想文化现代性的关系,学界存在不同的学说。大学的使命是通过知识与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应注重创新观念、创新思想,培养富有独立精神与科学知识的人才。

 

 

 

 

  

教授答疑解惑

 

有同学提问应如何把握创新的尺度。燕继荣教授回答,守正和创新之间的“度”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明确的度量标准。人只能通过已知推断未知,通过试错寻找合适的“度”。然而人生不同于做科学实验,生命有限,可供试验的机会不多,故而人在试错时会感到压力,会加倍谨慎。“度”并非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主观赋予的,一旦时过境迁,标准也可能发生改变。真正的问题是在当今背景下,我们每个人能够做怎样的试验,如何试错?这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有同学询问,“思想自由”中“自由”的边界应该如何设定,“兼容并包”中“兼容”是否存在范围。燕继荣教授认为,“自由”是指不受强制的状态。思想应是自由的,但言论和行动是有边界的。我们不应限制一种理念或想法的产生,但如果付诸言行影响他人,就应给予一定限制。要确定自由的边界,一个关键因素是看是否影响到了他人利害。“包容”不等于没有观点,包容的前提是不能反人类,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立场。

教授寄语

 

活动最后,燕继荣教授与在场同学合影留念,并为同学们写下寄语:“天下为公,报国为怀。”参加此次讲座的同学表示,燕继荣教授对北大精神的解读鞭辟入里,切中肯綮,鼓舞着同学们登高望远、胸怀天下,勉励着同学们脚踏实地、报国图强。

 

合影留念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地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百余年来,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解放、国家的建设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北大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要求。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 90后”党员的回信中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北大青年学生应传承北大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始终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93期教授茶座•微语录

 

微语录•一

蔡元培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最早对北大精神的概括,它构成了北大的生命线,贯穿北大的发展史。

 

微语录•二

理想的人格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理想主义,而是心怀理想,脚踏实地。

 

微语录•三

北大应有自己的坚守,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应该坚守什么、创新什么?这是每一代北大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微语录•四

北京大学的建设是和国家现代化的步伐同步的,理解北大精神应该将其放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总背景之下。北大成立至今,既是一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风雨兼程、漫漫求索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奋斗史。

 

微语录•五

一百多年的思想启蒙和思想引领、行动认识和行动担当,是北京大学最大的贡献。

 

微语录•六

北大精神代表着自由思考、独立判断、敢于质疑,这是所有中国大学和中国知识分子都应坚守的精神。“北大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北大精神早已融入国家的发展当中,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群像。

 

微语录•七

思想应是自由的,但言论和行动是有边界的。我们不应限制一种理念或想法的产生,但如果付诸言行影响他人,就应给予一定限制。要确定自由的边界,一个关键因素是看是否影响到了他人利害。

 

微语录•八

每个人都具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面性。人既不因拥有理想主义的一面而高尚,也不因具备现实主义的一面而市侩。人格的力量正在于通过积累知识、拓宽眼界来不断升华自我,超越现实困境,达成理想目标。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微语录•九

北大精神是发展的、流动的、与时俱进的。既有经过百余年的积淀、深化而凝固下来的永恒的精神要素,被一代北大人和社会公众感知和纪念;同时也包含当代北大人共同拥有和参与创造的时代特质。因此,对北大精神的坚守和不断创新,是每一个北大人应有的态度与责任。

 

微语录•十

新时代的北大精神可以概括为“天下为公,报国为怀”。且要在“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家国情怀基础上,融入理性科学、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北大应守正,守的是“天下为公、报国为怀”;北大应创新,创的是“与时俱进、勇担使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