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教授茶座第91期】向勇谈“经典阅读,生命行走”

   

    20201225日下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举行第91期教授茶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向勇教授受邀来到现场,就“审美体验、创意资本与新文创经济”这一话题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IMG_257

茶座现场

 

    讲座伊始,向勇谈到,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学分为自洽性艺术学和介入性艺术两种研究范式自洽性艺术学关注“真善美”等宏大命题,介入性艺术学则聚焦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呈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介入性艺术学研究范式发展迅速。

 

    向勇认为,艺术是民众精神生活的必备要素,其在国民消费水平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当今新文创经济已成为时代潮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技术应用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其功能价值,更要采用文化视角、文化创意的方式提升审美的内涵。

 

IMG_258

同学们认真听讲

 

    有同学询问备受疫情打击的文化旅游产业应如何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向勇结合自身经历指出,文旅产业的发展既需要丰富的理论支撑,也需要企业家的大胆创新,更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疫情期间,政府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开发BOT模式协助企业进行融资及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也开展艺术创意与文理融合的高级研修班,为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提供文体相关的实践机会。向勇认为,未来文旅产业的发展可以采用更为开放的方式,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促进产业稳定、高效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增长。

 

    有同学提问在疫情和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应如何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加大对外输出。向勇表示,疫情期间各类“云”产业开始崭露头角,然而纯数字化的走马观花式体验难以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将数字在线技术与真实场景相结合将成为必然趋势,也将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谈及“文化走出去”战略,向勇认为,文化输出是双向交流、文明共建的过程,然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必须警惕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求同存异,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繁荣发展、走向世界

 

现场合影

 

    活动最后,向勇与在场同学合影留念,并为同学们写下寄语 经典阅读,生命行走”。

 

IMG_260

向勇为同学们写下寄语

 

    文创作为一种面向未来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在数字化背景下,能够拥抱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209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时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守正创新,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如今加之数字科技的赋能,必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同学们应努力提高自身审美能力、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充分理解中华美育精神,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助力文化产业蓬勃向上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绽放世界舞台。

 

91期教授茶座·微语录

 

微语录·一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艺术学脱胎于传统学科,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概念化、术语化、逻辑化,展现出了自主性的倾向。

 

微语录·二

自洽性艺术学关注“真善美”等宏大命题,介入性艺术学则聚焦于民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呈现。

 

微语录·三

从文化哲学美学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审美;人是一种审美的动物,是文化的存在。

 

微语录·四

一个人不管他的物质消费贫瘠还是丰饶,都需要审美来平衡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发展的趋向、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精神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当中占比的提高。

 

微语录·五

审美体验不仅是个人消费水准的提升、消费观念的改变,也是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品质提升的策略,不仅需要用技术手段提高效率、增加功能价值,还需要用文化的手段、文化创意的方式去增加审美精神的内涵。

 

微语录·六

北大是中国近现代美学流派和艺术教育体系的策源地,是其生生不息的传承之地,蔡元培先生在担任校长时就提出了很多措施推动美育。

 

语录·七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动物之境”靠本能生存,靠生理需求驱动;“功利之境”从关心个人到关心集体,但是追求名利的回报;“道德之境”关心社会,不计回报,无私奉献,给予就是快乐;“天地之境”或“审美之境”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天人合一,能够让人处在一种非功利的、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普遍状态。

 

微语录·八

审美之境又分为三个层次:感性之美、理性之美、超理性之美。“感性之美”是指眼耳鼻舌身能感受到的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形式;“理性之美”是一种智慧和见识;“超理性之美”则指向精神层面的美。

 

微语录·九

人类发展就是一个从物质到超物质的过程,以前我们关注物质生活,关注脚下的土地和人口红利,慢慢地我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关注人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进入新时代,每个行业、每个人的追求,都应该是把审美化作为日常行为抉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微语录·十

新文创经济是一种关注审美体验的美学经济,注重视觉、听觉等,尤其强调体验的手感,通过手的触感实现心灵的愉悦;注重传统文化要素和现代时尚消费的消费,艺术创意和科技创新的结合,注重技术和文化的结合。 

 

微语录·十一

回顾中国的近百年历史,文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使命,审美逻辑是变革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力:社会改良层面的新文化,就是用文化的手段探讨社会发展的模式;新文创促进文化产业的改良和升级;文化新经济从文化视角进入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领域;现在我们正在用新的方式参与构建人类的新文明

 

微语录·十二

文化的发展一直存在精英主义和流行化、大众化的抗争冲突,确实存在过度的庸俗化问题。大众化之后就会出现一些亚文化的圈层,其中一些特殊的事件可能就会形成社会议题,所以所谓的庸俗、媚俗、低俗的大众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的。

 

微语录·十三

文化在不断演进,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文化可能会被淘汰,新的文化也会源源不断地产生。

 

微语录·十四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具有相对性,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形成的主观判断也不同。大众文化强调大众的参与性、主动性,大众做出决策、选择的能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好,整体社会的进步是靠集体智能推动的。

 

微语录·十五

任何事情都有批判主义、阐释主义、建构主义这三种状态,有多元的选择,文化一定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演进、发展。

 

微语录·十六

文化是在特定的土地上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乡愁,包括山水乡愁和情感乡愁,从美感体验转化为超越性乡愁体验,也就是灵魂乡愁和精神乡愁,体现为宗教、文化的氛围。

 

微语录·十七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梦想就像灯塔,指引着你前进,抵达灯塔的路有千万条,有些路可能是会失败,但是没关系,人生要是没有挫折就没意思了,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完美。

 

微语录·十八

应当做一个批判性建构主义者,在思考、质疑、批判之后,还要有建构性的想法。

 

微语录·十九

疫情背景下,把数字在线和真实现场结合在一起是一个趋势,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还需要技术方面的提升。

 

微语录·二十

“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双向交流、文明互建的过程,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如果站在自我的立场推广中国文化肯定会面临很大压力,文化之间存在冲突是很正常的,应该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通过恰当的模式和渠道把我们的内容传递出去。

 

    北大教授茶座作为学生工作部主办的一项校园文化品牌,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和名师大家一起品茶畅谈,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

 

    “燕园学子微助手”微信平台将持续为同学们提供教授茶座的活动通知并分享教授茶座微语录,敬请关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