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9
【学生年度人物风采】美国青年的中国心——记2016北大学生年度人物艾文
来源: 教育宣传办公室
“大家好,我叫艾文,来自于美国。……”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首届研究生入学见面会上,艾文用一口流利的中文惊艳了在座的所有同学。这位本科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美国青年,与中国的交集缘于语言、深于教育,并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光发热。
未曾相逢先一笑,初会便已许平生
高三结束后的暑假,艾文偶然间看到一则招生广告:一所受美国政府资助的公立大学,将开办以一月为期的免费汉语班。此前,艾文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华人,对中国也只停留在一个东方国度的模糊印象。带着一丝好奇,艾文报名了此次教学班,每天背着书包和同龄的高中生们一同上课。
中文虽难,却让他感到新鲜有趣。随着学习的深入,艾文觉得自己似乎与大洋彼岸的中国建立了某种奇妙的联系。一天,艾文突发奇想跑去纽约的唐人街检验自己学习成果。他在一群正在下中国象棋的老人旁驻足良久,本以为自己至少可以听懂一句“将军”,或是能和大家简单聊上两句。然而除了一句“你好”,他一点也听不懂老人们在说什么。当时的艾文不知道,这些老年人来自中国大陆的最南部,说的是粤语。很多中国人尚且不能听懂粤语方言,何况他一个初学汉语的美国人呢。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虽然他才刚刚入门,甚至连一些日常对话都无法进行,但他心中那颗学习中文的种子已经深深埋下。汉语班的学习结束了,艾文就开始了自学中文之路。只要有空,他就会自己上网找寻资料学习,不断提升中文水平。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高中毕业后,艾文参加一个由美国政府组织的公益项目,第一次来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中国。他寄宿在河南郑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和家中与他年龄相仿的弟弟一起上高中,深度学习中文。
进入大学后,艾文加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中文话剧社,通过话剧的形式多角度接触中国文化。他参与了话剧《恋爱的犀牛》的演出,“谈了一场中国式恋爱体验”。演出结束后,艾文很是兴奋,他觉得自己终于不再是个文化的看客,似乎真实地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感受到中国的气息。
怀着对中国的热爱,艾文在大学期间多次前往中国。他曾来到四川绵竹,教当地的中学生学习英语。艾文觉得自己不只在教授一门语言,更是在为这些孩子打开一扇门,勾勒一个新世界。在支教过程中,当地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深深地引发艾文的关注。回到普林斯顿后,艾文写下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重新审视高考改革:衡量改革政策接受度的城乡差异》,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剖析中国教育、高考、城乡差异的问题。
如今的艾文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通,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艾文会很多中国的东西,甚至包括一些中国网络流行语。他是个有中国心的美国人。”燕京学堂研究生会第一届副主席、艾文的革命战友之一的陈振兴如是评价他。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2015年,艾文走进了燕园,成为了燕京学堂首届研究生。怀揣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和教育问题的关注,艾文开始了一系列的“从零开始”的尝试。“鲁迅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我发现在过去的这一年,我做过的一些事,无意中让我成为了这样的人。”
入学后,艾文带头组建燕京学堂研究生会,并当选首届执委会主席。他和研究生会的同事们一起商量活动的举办,筹谋学生问题的协调,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在副主席陈振兴的眼里,艾文有着美国人的开朗性格,但也特别能理解中国的想法,特别有“中国style”。
令陈振兴印象深刻的是,在制定燕京学堂的研究生会章程时,大家是对于执行委员会是否应该设置主席、副主席等职务争议颇多。有些同学认为每个大洲都应该有一人担任职位以保障平衡,但另一些同学坚持选贤用能,无关背景。艾文倾听各方意见,参与一次次辩论与讨论,并适时把控时间节奏,最终交出一份各方都满意的章程。
虽然研究生事务繁忙,艾文也从没有减少对中国教育的关注与思考。他和朋友们与北大学生资助中心取得联系,成立了英语新闻学习小组,为来自贫困地区的北大本科生创造练习英语以及交流畅谈的机会。每周五下午,他们都会定时举行小组讨论,讨论主题多种多样,从校园生活到世界时事。艾文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英语培训,更是一方跨文化交流和分享的平台。而这一次次的深度讨论,也成为了艾文在北大的“独家记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学期结束后,艾文在燕园的学习生涯也将告一段落。艾文说他每天都会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他喜欢中国,也倾向于在中国找一份工作,更希望自己能做一些对社会有贡献的事。
如今,艾文已经持有中国汉语教学资格证。未来,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教书先生,或许会投身于教育改革事业,也或许会去学一些新的技能,就像他学习汉语一样。
但是,无论从事什么事业,他都会默默地发光发热。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的心里总有一个地方为中国而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