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1

【未名星·学生年度人物风采】躬耕环科前沿 服务国家社会 ——记2014北大学生年度人物李力

来源: 教育宣传办公室

李力,男,瑶族,中共党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是环境科学的研究者、探索者,多年如一日地躬耕于实验室,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14年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并两度以第一作者身份问鼎环境学科顶级期刊,研究成果获学界关注;他又是环境保护的行动者,连续五年行走基层,用专业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为国家环境政策的推广积极努力。他曾说:“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永远是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应当承担的使命”,他用思想和行动诠释着当代青年学子对环保的责任和担当。2014年,李力获评首届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同时获得北大校长奖学金、创新奖等荣誉。

10篇SCI期刊论文:要达到国际前沿,更要符合国家需求

2014年6月,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学者云集的BFR2014国际学术会议上,当李力作为最年轻的参会者受邀作完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下讲台时,担任大会主席的业界内权威学者Ronald Hites教授微笑向他伸手表示祝贺:“你做出了一项令人惊艳的工作!”

这项研究,李力日复一日、无休无止已经整整做了280天。“春节期间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雪后的夜空繁星点缀、静谧如洗,当做完实验从逸夫二楼走回畅春新园宿舍的路上,我感觉只有坚守的人才能看到园子里的这份美景。”就在这次国际学术之旅返程的航班上,李力又马不停蹄地着手另一篇论文的修改,这样的紧锣密鼓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2014年的一年里,李力发表了SCI期刊论文10篇,其中还两度以第一作者身份问鼎领域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同时,他也跻身领域内全国优秀研究生论文奖仅有的5名获奖者行列。“越是前沿的研究越需要争分夺秒与国际同行竞争,因为下一秒它可能就躺在别人的成果列表里了。”李力始终保持着在科研领域创先争优的紧迫感。

李力研究的领域是塑料制品、服装面料等消费品中潜藏致畸、致癌或干扰内分泌的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排放。“或许就在它的外壳里,”他指了指眼前的手机,“就含有一种能够干扰我们内分泌系统的阻燃物质,因为它的分子结构跟甲状腺激素很像,它会冒充甲状腺激素抢着跑去跟我们的甲状腺结合,干扰甲状腺激素正常的生理功能。”2012年夏天,李力和课题组成员去东南沿海的一个电子垃圾集散回收城市采集环境样品检测这种物质。在那里,他看到当地居民从国外走私数以万计的电子垃圾,在完全粗放的手工作坊里毫无防护地破碎、拆解和焚烧,为的是谋求从废弃电路板和电线中回收金属的高额利润。可悲的是,当地一面是因污染致富家家户户鳞次栉比的洋楼别墅,一面是星罗棋布的肿瘤医院,这使李力很是震撼:“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化学物质带来的环境和健康危害的恐怖性,觉得自己应该为改善这样的局面做点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是化学性污染的重灾区,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反映本国国情的排放数据研究。李力说:“在控制这些有害化学物质的国际公约谈判和政策制定中,中国很多时候只能任凭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立场,许多国际决策甚至是在中国数据缺席的情况下做出的。”李力针对3种化学物质的研究发表后,研究数据很快被作为中国数据载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个国际机构的官方文件。他的导师曾告诉他,研究最大的价值莫过于既能立足国际前沿又能面向国家需求。李力认为:“在环境问题上,我们需要用自己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李力说自己最近想做一些技术性研究来支持国际环境公约履约,通过建模去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不能仅仅是模型的优化,我希望能将运算结果更好地与政策变化结合。”他说,“我希望能将兴趣和志向结合起来,开创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五载环保行动:学者精神,奉献社会

从本科成为中国注册志愿者,到研究生担任北京大学唯一从事环境研究的学生社团的负责人,李力的环保行动一做就是五年。“我希望做一个学者型的环保行动者。”李力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

当被问及“高校学生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参与环保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把宣传教育作为唯一的答案。但李力不这么认为:“如果仅仅从公民意识层面来治理环境污染那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决环境问题其实靠的还是技术、经济和政策,我们是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宣教的基础上提升,参与到技术、经济和政策革新的工作中去。”

李力不是一个演讲家,他是实践者。

2013年李力接手社团,随即改组社团架构,设立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从事一项专业化的环境研究。当大多数环境类社团还停留在宣教时,李力和他的团队已经向专业化跨出了第一步。

他带领项目组进行了一项当前高校学生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意识和行动现状的研究,辗转南京、武汉、哈尔滨等七个城市数十所高校,用近500个样本的大数据精辟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程度、知识背景、行动和态度。“令我们意外的是,很多学生经常参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宣教行动,但对温室气体有哪些都数不全”,李力在分析数据时说,“这说明我们过去宣教仅仅起到动员和号召大家参与,同学们只知道全球变暖有害,但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调研结果被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采纳;针对调研结果,他们编写了《中国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指南》,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5000余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乃至有志投身气候领域的青年的指导教材。

李力一直希望中国青年能够发出世界“绿色领袖”的声音。他和同伴受邀代表百万中国青年,先后在中国-东盟绿色大学青年研讨会、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青年论坛等国际讲坛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他带领团队开展茶叶生产过程碳排放核算评估,这是世界首个针对茶叶这种植物的低碳农业研究,应用前景可惠及我国近十万茶农。最初,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找到他提出合作研究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对植被碳核算是国际通行做法。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瑰宝,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它,难道指望外国人来做?”

他带领社团成员自主孵化的研究项目在“2013-2014年度壳牌大学生能源调研”比赛中跻身全国前六强,获得“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星巴克大学生环保践行者”活动全国示范项目(最高奖)、北京大学青年调研奖特等奖等奖项。

此前,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他与同学们一道建立起覆盖北大周边七个社区的“燕园地区生态文明基地”,创设大学生担任社区居委会环保助理等新模式,举办百场生态文明讲座进社区、燕园绿地图、百米生态文明墙等活动,把艰深的研究成果通俗化,零距离普及给社区居民。基地建立仅两年,直接参与活动的居民累计超过1200人次,辐射居民超过8800人。

思考者的简单而多彩的生活

与一般印象中戴眼镜的理科男完全不同,李力并不是“技术宅”。他是单反摄影的骨灰级玩家,也是PS高手,在团队活动中他总是活动忠实的记录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喜欢捕捉瞬间的感觉,那种最自然和真实的景象”。他能写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还接受过五年的素描和水彩训练,如果说字如其人的话,李力的字里透着一股轻灵。他自己写过段子,说过相声,在学院元旦晚会上,他原创的相声曾引爆现场气氛。

跟李力交谈是一个“涨知识”的过程,你会发现他无所不知。当你向他咨询问题时,他总能旁征博引地告诉你别人是怎么做的,你可以尝试怎么做。比如,有很多师弟师妹向他求教如何平衡学业科研和社会活动,他会援引中式思维“概括和抽象”和英式思维“分解和具体”的区别来告诉你这两者背后其实是共通的。他喜欢深度挖掘事物背后的规律,而这个习惯的养成,源于宽广的知识面和对待新知识的态度。李力喜欢利用零散时间去获取信息,起床和睡觉前的半小时,是他刷朋友圈、国内外新闻网页的黄金时段。面对感兴趣的内容,他的标准三部曲是“百度-果壳-学术论文”,程度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有时候,他还会围绕一个问题求教专业人士,发邮件问问世界各地各领域的学者,每个月跑去图书馆借十余本书,这都是一种常态。

生活中的李力是一个宽厚、低调和务实的人。从初中起担任校学生会主席至今,李力在学生工作一线默默奉献已逾12年。“他最大的魅力是能让团队的所有人都有归属感”,与他共事过的同学这样评价。他把自己非常赞赏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当你不是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时,你要为这个团队提供proper contribution(合理的贡献);当你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时,你要为每个成员提供proper credit(合理的归功)。”他喜欢简单的生活,从来都与迎来送往和繁文缛节保持着距离;即便是作为学生干部受邀出席大场面的活动,他也总喜欢坐在最后一排。然而他却有一呼百应的好人缘,在他看来,真诚待人共事胜过一切礼数。

但是,“处女座”的完美主义倾向,让他也有磨人的一面。在编纂学院院刊的过程中,他上至内容,下至各种字体、字号的选择,是所有人中最为挑剔的,像极了“奶爸”,却也使得院刊逐渐成型。

当问他:“用一个东西形容你自己,你会把自己比喻成什么?”他回答说:“锥子,因为它向前钻研”。的确,李力始终在路上前进着,用思考去洞悉世界,用行动去诠释价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