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教授茶座第99期】王奇生谈“史贵求真,论贵求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021年5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举办第99期教授茶座。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教授就“学史之路漫谈”这一主题与同学们展开深入交流。

 

茶座现场

 

王奇生教授首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与历史这一学科结缘,最终选择学史之路的因缘始末。这是一段由朦胧到清晰,由不确定逐渐走向确定的经历。大学时期机缘巧合地选择了历史专业,但随着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王奇生教授在学史的道路上渐入佳境,并逐渐坚定了终身以史为伴的信念。他谈到,历史专业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但近些年随着全国社会经济及文化水平的提升,历史学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历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不可或缺,国家的记忆、文化的传承,这些都需要历史学者来完成。

 

出于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王奇生教授在硕士毕业后选择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工作,面对周围亲友的质疑,他表示,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兴趣使然。在档案馆工作的这5年为王奇生教授后来的诸多历史研究打下了关键基石,他把档案馆比作一座巨大的宝库,可以让自己无时无刻浸润在浩如烟海的史料资源中。在此期间,王奇生教授埋头苦学,朝乾夕惕,潜心阅读,笔耕不辍。起初王奇生教授研究留学史,他便把档案馆里有关留学的档案,几乎全部借回来整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奇生教授在此期间完成了他的第一本历史著作——《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

 

王奇生教授进行讲授与分享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王奇生教授决定在学史之路上继续前行,读博士,做博后,成为教师。他表示,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单纯、平静,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学相长,收获颇丰。不宁唯是,做研究跟书本打交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便是最大的乐趣。

 

王奇生教授还对兴趣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指出,自己人生中几乎每一步的重大决策都是以兴趣为导向的,一生为之奋斗的事情,一定是自己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奇生教授提出,兴趣不一定是天生的,有时候也是可以培养的,这需要我们慢慢的走进并深入探索某个领域。兴趣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以历史专业为例,王奇生教授认为,历史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历史本身没有正确答案,课堂上老师的观点可能是个人的,同学们应当带入自己的思考,敢于提出质疑。王奇生老师把这个探索的过程生动地比喻为亲自去做一道菜,从按照自己的兴趣选谱买菜开始,再步步加工、烹饪,这个过程和直接到餐厅点菜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后,王奇生教授对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进行了阐述。首先,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里大部分的专科学问,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质的学问,历史是无所不包的,如中文系的文学史,哲学系的哲学史,只要是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历史的研究对象,历史是一些社会科学的基础。有了历史学的训练,进入其他学科也会更顺利。正因为历史学的大跨度,做好历史研究的难度也会升级,这要求我们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学科边界。其次,历史学特别强调历史的情境,历史总是发生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下, 这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问题时一定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不能超越时空来看待问题,历史研究者与历史的行动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知道历史结局后去看待历史有利有弊,利是对整个历史的全貌看得更清楚,弊是对历史的判断容易产生误差,历史学者要做的是去理解历史人物,这也是历史研究很重要的一点。

 

同学认真听讲

 

问答交流环节,有同学提出,自身的兴趣过于广泛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去深耕某个领域。王奇生教授认为,如果想致力于做研究的话,兴趣广泛反而是一件好事。他指出,做学术研究,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对任何东西都保持敏感,好奇心就会驱动探索,这是非常好的研究潜质。尤其在本科阶段,兴趣可以展示一个人对世界探索的强烈欲望。因此,王奇生教授建议本科与硕士同学尽可能地去博览群书,广泛阅读。

 

有同学担忧根据自身兴趣的选择会面临挫折和失败。王奇生教授指出,选择总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之中。他结合自身课题研究的经历表示,遇到感兴趣的课题可以先去预判这个题目是否可以顺利完成,若发现资料还是不完善,可以先把这些不成熟的工作暂时存放,这些工作都会成为宝贵的积累。王奇生教授还强调,一个成熟的学者必须要学会自己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地看书思考,不断地更换题目,才能知道合适的方向。这个过程并不是浪费时间,探索的过程于做学问至关重要,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思考,才是学者的常态。

 

同学们向老师请教问题

 

 

 

 

有同学继续提问,个人情感会不会影响对历史科学性的把握,历史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技术或者说是一种艺术。王奇生教授表示,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历史学者经常要思考的,历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今天研究的历史,实际上是我们跟古人之间的一个对话,所以一个历史研究者可能会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国籍、民族,甚至性别、年龄和性格,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历史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历史想要做到绝对客观几乎不可能,只能去尽量把主观性屏蔽掉。但重要的是,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把客观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历史难在求真,同时也贵在求真。

 

现场合影

 

活动最后,王奇生教授与在场同学合影,并为同学们写下寄语:“史贵求真,论贵求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王奇生教授表示,求真的可贵和艰难才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活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只有把历史的求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可以真正地说历史活在我们身上。参加此次茶座的同学表示,王奇生教授关于历史学的剖析深入浅出,幽显微,意蕴悠长,引发了关于史学的思考,同时也鼓舞了同学们刻苦钻研,博观约取,求真治学的决心。

 

 

 

 

王奇生教授为同学们写下寄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步入新的一百年,我们可能会经受不同的考验,回顾过往,更重要的是完成精神的传承,才能始终保持初心。北大青年要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第99期教授茶座•微语录

 

微语录•一

我们说历史研究要客观、中立,但是实际上不可能真正做到绝对客观,我们只能尽量把自己的主观性屏蔽掉,要把客观中立作为一个始终的目标去追求。

 

微语录•二

历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本身发生过的历史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今天研究的历史,实际上是我们跟古人或者跟历史之间的一个对话。

 

微语录•三

做学术研究,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要保持敏感,保持好奇。探索求新的意识是一种非常好的素养和潜质。

 

微语录•四

历史学特别强调历史的情境,也就是说历史发生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背景之下,所以你一定要回到历史的情境里面去。

 

微语录•五

历史学科有一些独特性。历史学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历史是无所不包的。所有的学科都可以成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也正因为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要求你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训练。

 

微语录•六

兴趣是关键的。你一生要做的事情,一定是要自己感兴趣的,你只有产生兴趣以后你才会好好地做它。兴趣有时候也是培养的,需要慢慢地投入进去。

 

微语录•七

学年论文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起步,是学术研究的初步训练,是吸引学生们做历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节点。

 

微语录•八

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立场,今天的观念,今天的价值理念去评判历史人物。我们不是评判历史人物的法官,而是要去理解历史人物。

 

微语录•九

历史并不是老师讲出来的,那只是他的个人观点而已,不能真正代表历史。历史本身没有正确答案,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微语录•十

历史贵在求真,但是也难在求真,一方面要认识到历史研究的局

 

 

 

返回